Archive for 基金投資

每月市況短評─06年九月

在九月份,環球市場普遍做好,美國道瓊斯指數在近日創下歷史新高,美國股市表面上無懼經濟數據以及消費信心轉弱,亦不理會物業市場的急速轉差所帶來的可能影響。但細心留意另一個比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標準普爾指數卻與歷史新高相距甚遠,與此同時,美國債券息率不斷下跌,表示債券價格因買家的需求而上升,亦即投資者不看好市場的一個表現。觀乎這些矛盾的現象,我個人認為道瓊斯指數的表面風光是為共和黨的中期選舉所營造出來的好氣氛罷了,皆因道瓊斯指數的計算方法是比較容易操控的。但市場短期走勢取決於資金流向,因此美國市況短期亦不宜太悲觀,但我不會改變我對美市中長線向下調整的預測。

歐元區的表現相對比較令人安心,受惠於企業併購以及大企業業績所帶動,歐洲基金普遍表現不俗,中長期而言是比較樂觀的。另一方面,日經指數繼續在萬五至萬七點徘徊,未有明顯的突破,本人對日本市場仍然是審慎樂觀的,期待下年第二季前會有收成。

亞洲區方面亦表現不俗,香港、中國以及星加坡各地指數都逼近歷史性的高位,就算是受到政治事件影響的台灣及泰國,當地指數都沒有調整,前者不跌反升,後者亦反覆靠穩。當中區內不得不提的市場當然是印度,這個奇妙的市場在本月份繼續做好,計劃內的印度基金再上升7%,價格已經回復到大調整前的水平,雖然該地的市場估值已不低,但表現卻令人驚訝,不過,我仍舊認為以地區基金或是金磚四國基金去間接持有印度的投資是會比較恰當的。

這個月份的大輸家為能源及貴金屬這些商品行業,計劃內的商品基金普遍調整超過7%,是商品泡沫爆破還是中期調整呢?我比較相信是後者,皆因商品行業過去的升浪是有實質的需求所帶動,尤其是能源類別,我相信油價是會長期位於五十美元以上,能源類別公司的營利在現今世代是易升難跌的。因此,我會稍稍增加自己在商品類別的投資比重,上限為總投資組合內的10%為止。

受到能源價格的調整所影響,東歐基金的表現相對其他新興市場為差,但這不會影響我對東歐的長期看好預期,無論如何,東歐以及中國是兩個本人最為安心投資的新興市場,這一方面我是十分固執的,相信數年後回顧,這些短期的調整是無甚意義的。

投資者應該在別人貪心時候害怕,在別人害怕時候貪心;綜合而言,我認為現在應是開始害怕而不是貪心的時候了,尤其是香港的市況,相信隨著大笨象匯豐銀行創下新高之後,牛市的尾聲應該開始了,且看牛氣沖天的市況能否為持至工行上市吧。

Comments (1)

能源投資者的猶豫

以下的摘錄希望可以堅實長線的能源投資者去面對近日來能源價格波動的心智。

著眼長線的能源投資者只要按照本身組合需要做好配置的規劃,基本上就不必為油氣期貨和股票市價分分秒秒的躁動牽腸掛肚。

如果有原本作為抵禦通脹長線趨高走勢而設的能源股投資,卻因氣溫一時轉暖或能源市價驟然走低而入市沽貨,豈不等同否定能源供求失卻平衡這一基本體認,破壞了原本確定的長期部署?

何況在今冬某些天氣溫和時段油氣庫存增加雖引致油氣市價下跌但幅度不大,聽行家說,例如石油現價行家說依然遠超生產商的開採成本,其實生產商採礦成本基本是固定的,油價每桶在四十元以上的話即使不時有所波動生產者仍然大有斬獲,照此分析可知目前國際能源大勢仍對長線投資有利,故而真的是長線投資的話大家對經常出現的市價躁動根本不必多予理會。

發表迴響

日本市況之我見

日本這次的經濟復甦應該不會再是狼來了,該國央行經過多次口術後,看來零息政策不久將會成為歷史。加息向來是股市投資人視為不利因素的其中一個,因為風險溢價會被收窄,從而需要股價下跌來維持風險的補償。但另一方面,央行認為可以加息亦代表對經濟樂觀,事實上日本近月來的數據在在顯示出復甦的勢頭。那麼到底加息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呢?其實加息本身並不可怕,反而是投資者對加息的過敏性反應才是短線投資者的最大風險,對於長線的投資者而言,輕微的加息幅度往往是更為有利,代表了企業借貸需求的上升,亦即反映商業活動的活躍和經濟持續發展。因此近日來日本股市的反覆走勢,應可視為短線波動,並未影響更長線的復甦勢頭,雖然短期波動可能難免。日本的經濟復甦相信是會是一個長期而大幅度的上升周期,能否獲得可觀利潤將視乎投資者的耐性而定。

另外市場上流傳對日本的一個說法認為三月份開始是日本企業的年結期,通常日本企業都會將投放在世界各地的資金調回本土,以粉飾業績。再加上生果報某專欄亦以過去指數作分析,發現三、四月份日本股市走强的比例較高,而且往往在四、五月份開始調整。

雖然本人對以過去數據走勢去預測將來走勢的可信性存有懷疑,但綜合上述兩方面的分析,本人還是認為應該暫時按兵不動,已經有貨在手的或以月供增持的投資者應該放眼中長線的走勢,不要受短期波幅所影響;沒有貨在手而有想增持的投資者卻應該等候多一會兒,看看三、四月份的市況再作決定也未為晚也。

發表迴響

全天候投資面對將至的市場調整

近日來很多身邊的朋友都問我現時環球市況是否上升得太多太快,是否會有調整來臨,老實說我沒有肯定的答案,否則我不是騙子就是儍瓜!

其實環球股市由今年年頭至今確實是上升了不少,新興市場尤其凌勵,大家對市況是否過高都有不同程度的懷疑,我亦不例外。但當我反思我的投資目的是以長線操作為主,而且我的投資組合自上年年尾以來,已將大份單一新興國家或高風險的地區性新興基金轉換至風險相對低的惠理基金及鄧普頓基金,雖然月供依然進取,但該部份比例對整個組合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至於剛開始儲蓄計劃的朋友亦不必太擔心,因為投資一定會涉及風險和面對投資組合價格的波動,如果真的不能承受市場價格波動的話,當然可以選擇較低風險的資產,例如環球股票或債卷基金,又或者好像我所選擇的惠理價值基金和鄧普頓東歐基金為主要避險過渡,這樣做是平衡於風險承受而又不至於過份保守,以致將來面對儲蓄目標不達或購買力被通脹蠶食的風險。

發表迴響

是增持惠理基金的時機了

自十月份以來的大調整後,恆生指數下跌多達一千點,但指數喘定後現已逐步回升,收復少許失地。反觀二三線及工業股的跌幅頗大,筆者認為現價已是超賣。惠理 基金一向以價值投資法的取向挑選市值較細的股票,尢其以投資細價工業股最為出色,現時的市況對於該基金的投資取向較為有利,該基金的現金比例亦已由數月前 多於 20% 降至現時的 15%,顯示基金經理正在低迷市況下開始作出增持行動。這一基金過去的超卓表現再加上現時市況的配合,筆者相信對一般個人投資者而言應是不俗的選擇。

發表迴響

新興歐洲與東歐基金的取捨與平衡

在本人參與的投資計劃內有兩隻東歐地區的基金,分別為美林新興歐洲基金及鄧普頓東歐基金。兩隻基金都表現良好,前者今年內回報較為特出,但後者長期表現穩 定。以風險調整後的回報比較,應是鄧普頓稍為優勝。所以本人的大部份東歐地區投資項目以鄧普頓東歐基金為主,但又"眼紅"美林新興歐洲基金的短線表現,剛 好連日來的跌市提供一個機會給本人作出兩者之間的取捨與平衡。

由於美林新興歐洲的波幅較大而活力更強,近日來的調整幅度大於鄧普頓東歐數 個百分點;而本人對東歐地區滿有信心,相信這次調整幅度會在日後超額補回,所以由昨天開始,本人會逐步將基金單位轉移在兩者之間,直至兩者比例平均為止。 萬一之後市況穩定後重拾升軌,美林新興歐洲的幅度應該會大於鄧普頓東歐,當然風險會較之前單一持有鄧普頓東歐為高,但由於兩隻基金的價格已有一定的調整, 比較平衡後的上升與下跌幅度,相信會是一個合乎理性而不十分冒險的舉措。

發表迴響

六方投資組合

信有拜讀信報或信報月刊而又有參與基金投資的朋友都會留意到龐寶林在該報刊的專欄,近來的內容提及一個筆者稱之為「六方投資組合」的基金組合,基本上是由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這四個被譽為「金磚四國」的地區,再加上日本和南韓的一個組合。細心的讀者一定留意到這一個六方組合內只有日本不是新興市場,其中雖然有分散投資於世界上不同的地區,分別為東亞、南亞、東歐和拉丁美洲,但整個組合其實十分倚賴中、印、美三個國家的持續經濟增長,中印兩國對天然資源的需求正是令拉美和東歐股市上升的一大因素,而日本南韓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中美,所以若果中印美的經濟放緩的話,整個組合都會受到影響。不過話說回頭,在現在全球一體化的大前題下,如果中印美的經濟放緩,又會有那個地區不受影響呢? 無可否認,「六方投資組合」對於進取的基金投資者確實是吸引和合適的,除卻這幾個地區以外,又有那裡的風險調整後回報 (Risk Adjusted Return) 可以這麼理想呢?本人亦身體力行,在自己公司的基金投資計劃內創建一個「六方投資組合」,基金投資分佈如下:

基金名稱 投資分佈
安本國際中國機會基金 10%
匯豐印度股票基金 10%
鄧普頓東歐基金 10%
美林新興歐洲基金 10%
AIG 拉丁美洲基金 20%
AIG日本新遠景基金 10%
JF 南韓基金 10%
安本環球政府高收益債券基金 20%

年度化平均回報:36.15%
年度化標準差:14.02 (*以過去三年的基金資料計算)
資產類別分佈:20% 債券,80% 股票
地區投資分佈:40% 亞洲,20% 東歐 / 新興歐洲,20% 拉丁美洲
年度化收益:一年 52.59%,二年 36.59%,三年 36.15%

本人已由十月份開始採用以上分配作為月供組合,雖然今天的環球大跌市看來還末完結,但作為一個中線的組合,再加上月供的平均成本效應,表現應會不俗,且看以後發展如何。

發表迴響

新興市場真的高風險高回報嗎?

很多投資者都有一個錯覺,認為投資項目的風險愈大,回報自然愈高。的確很多時若要爭取較高回報,就總要把資金投放在波幅較大的項目上。但其實風險大不一定 代表回報高的,從長線的投資角度看,波動性大的市場,回報不但沒有隨之增加,反而不及波動性小的市場。看官若果不同意的話,可以參考新興市場基金或股市的 回報數據,不難發現短期回報與長期回報的不一致性。

舉例,大部份的新興市場基金今年回報亮麗,但只要看看三年或以上的回報,卻大都不如理 想,五年以上而又能達雙位數字的更是少之又少。與環球股票或股債混合基金組別沒有太大分別,整體上來看,其實新興市場的長線表現更是比較差。奇怪的是,新 興市場波幅較大,但長線回報沒有比環球或已發展地區優勝,作為一個理性投資者,又怎麼會投資在新興市場呢?新興市場的風險溢價在那裡呢?

其 實新興市場的波動性大是不難理解的,其政局往往較為動盪,人治色彩比較濃厚,政策朝令夕改。當政府公布利好經濟政策時,吸引企業放心投資,外資因而大量流 入。可是情況逆轉時,企業可以完全暫停投資,甚至乎會放棄在該區投資,從而令外資大量流走。那麼新興地區的經濟自然波動性大、難以長期保持增長。

那 麼投資者又為什麼投資新興市場呢?答案當然是希望獲取較高回報。但新興市場長線表現欠佳,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地買入後長期持有,結果可能未如人意。其實本人 亦是一名價值投資信徒,但眼見基金的波動特性是比較趨向中線回歸,一個基金經理長時間表現比市場指標好的情況絕無僅有,一個地區的經濟表現好壞亦有其週期 性,不能長盛不衰。因此自己才會建立起現時的投資取向,不求長線釣大魚,反而追求每年的絕對回報,靈活走位,期望能每段時期都能穩定增長。從本網誌上所記 錄的基金投資行徑及個人見解,亦可見一班。

註:本人是看罷8月份信報月刊內龐寶林的基金創富專欄後,有感而發,因而基於該專欄的內容而借題發揮。有興趣的看官可自行參閱該編文章。

發表迴響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許多人盲目相信只要投資年期足夠長便能夠減低投資風險,有贏冇輸。其實投資者不要輕看波幅對投資組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亦必須定期檢視投資項目的表現,從而在投資策略上作出調整。

試想想,倘若投資可以持續地每年賺取10%的回報,並把回報用作再投資,5年後複利滾存便可由100元上升至161元。若於頭3年成功達致每年賺取10%回報的目標,但第4年卻錄得10%的虧損,那麼在第5年,你需要取得怎樣的回報,才可於升上161元呢?

答案是:34.4%。亦即是說,必須把該年回報目標提升3倍,否則投資回報便可能會呈倒退。然而在1年內要取得如此大的增長,機會卻相對地低。因此很可能你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從1年的虧損中恢復過來。而資產配置的目的,就是去控制按年波幅,而這也是採用這策略的首要原因。

懂 得捕捉入市出市時機,又或者選取到優質項目,當然有助控制波幅。問題是有多少人能夠持續成功地做到以上兩點?反之運用資產配置的策略投資,卻是人人都可以 做到的事情,只要持之以恆便可。事實上,根據1995年刊於《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的1個名為「投資組合表現的決定性因素」研究便顯示,93%的投資組合回報差異,是由組合的資產配置所決定,至於「捕捉市場」及「選股」 只分別對組合構成4%及3%的影響。因此,資產配置才是控制投資組合波幅的單一主要因素。

發表迴響

基金儲蓄計劃之資產調配

先自聲明,本人認為所有投資都需要不時留心,定時作出檢討。除卻運氣以外,我並不相信有一種方法是必賺而又不需用腦分析的,亦不相信只要投資年期夠長便可以不理會風險的。 本人的基金儲蓄計劃調配方法是首先將每期供款與已供款項當成兩個戶口看待,前者可以利用平均成本法來投資比較波動的市場;而後者則類似整筆過(lump-sum) 的投資來管理,因已供款項的金額相對較大,是可以用比較有彈性的方式處理,同時亦需要比較留心的。

每期供款戶口

  • 此戶口的投資項目是看中短線走勢的(兩年以下)。
  • 選擇有增長潛力的地區或行業,比較波動的基金亦可,因平均成本法可以在波動的市況下減低風險,亦可在反覆上落的市況下因波幅而獲利。
  • 等待目標基金的價格回軟後開始買入,相對弱勢即可開始收集,不需要估計低位,因為撈低只可能靠運氣。
  • 隨時留意已累積的盈虧,配合每期的投資目的而鎖定盈利或止蝕。
  • 將贖回的基金單位調至貨幣基金再等候機會買入其他基金,因多數的情況下,每隻基金的走勢不會同步。待目標基金回軟後始由貨幣基金調出買入。

已供款項戶口

而當每期供款累積到一定的金額時,便要小心處理組合整體風險,此時降低組合波幅應為首要任務,要利用不同的資產類別(例如股票、債券、貨幣、房地產和對沖基金等)來減低項目之間的相關性,從而降低整體組合的風險。組合內的基金選擇應以環球性和地區性為主,隨者年齡或個人風險承受程度來調配現金、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比例,單一國家和高風險行業的投資比例應不多於整個組合的15%。除特殊情形下,所有的買進賣出都應分開數次進行,由自己的控制來造出平均成本法,減低看錯市時的損失。在不利的市況下保留現金或貨幣基金,等待情況好轉後才出擊。

緊記:寧願賺少一些都不要虧損!上升50%的利潤只需要下跌33.3%就會化為烏有!

發表迴響

平均成本法的利與弊

平均成本法是指投資者定期以相同金額投資於一個項目,由於不是作一次過的投資買賣,全期平均購入價會因應市況的上落而自動調節、平均化,所以此一方法又稱平均成本法。一般投資者以為這方法非常易於明白,但其實大多數投資者對此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誤解。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測試:某人每月以定額120元購買股票A,為期3個月,其間每股股價分別為6元、2元、4元;最後某人以4元沽出所有股票,結果是賺是賠? 這例子表面上看似沒有利潤可圖,直覺上都以為每股平均購入價為4元 [(6+2+4)/3];但其實每股平均購入價為 3.27元 [120×3 / (20+60+30)],全期獲利80.3元。相反如果某人在首月即以360元購入60股股票A(首月股價為6元),持有3個月以4元估出,全期虧損120元。

從以上例子看到,此法的最大好處是會自動因應市況而調節每期買入的數量,價格高時(即風險大時)買進少一些,價格低時(即風險小時)買進多一些,令整體投資風險下降,因此而比較容易做到低買高沽;另一方面,它能有效建立投資者的紀律,不論任何市況都維持參與,不需太過依賴對市況的分析;不會因為過度樂觀而增加投資風險,亦不會因為過度恐慌而錯失入市良機。 但是這一方法是否穩賺不賠、最有效又不需費神的呢?答案當然不是,其實平均成本法是比較適合以下的市況走勢:

  • 有波幅但反覆向上
  • V型、U型或碗型
  • 有波幅但沒有整體升幅

如果該投資項目長期整體向下的話,那麼隨了拋空或用衍生工具的短倉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獲利的,假如閣下十年前投資日本市場的話,就算是用平均成本法都不能不賠本的。又如果一個投資項目是長期反覆向上但波幅小於投資所能接受的程度的話,那麼一筆過整付投資是會比平均成本法優勝的,因為後者只會愈買愈貴而另整體平均購入價上升。另一方面,此法是否長期都能將成本平均化呢?其實平均成本法在開始的階段確實可以有效將成本平均化,但愈到後期由於每期供款相對於已供款項的比例愈來愈細,就算此時價格不斷下跌或處於低位,對全期平均價影響有限。所以到若干期供款後,已投入的資金其實已經變成與一筆過投資一樣,處理手法亦因此而應該更為謹慎,切莫盲目相信平均成本法可以減低風險,從而粗心大意。

坊間很多理財顧問常常鼓吹平均成本法的威力,有意無意之間誇大它的效用,好像只要利用此法便不用留心已投資的項目,亦不需擔心市況波動。當然這一方法有很多的好處,對於波動性大而反覆向上的市場尤為合適,亦有效減低看錯市的風險,但其實世間那有不需費神的投資項目,亦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方法,還是增加對市況和企業盈利的分析、從而預計市場的走勢形態來決定投資方式,會比較實際。

Comments (2)